11月1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網站發布消息稱,10月31日,銀行間市場共有10家機構開展了15筆信用違約互換(CDS)交易,名義本金總計3億元。[詳細]
9月23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修訂後的《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並新推出信用違約互換(CDS)、信用聯結票據(CLN)等產品指引。[詳細]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和《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自發布之日起實行。[詳細]
隨著信用債違約的頻發,銀行對自己購買的債券風險擔憂加劇,對此情況,一款信用債的“救生衣”在我國正式推出。據外匯交易中心11月1日消息,已有10家機構開展了15筆信用違約互換(C
騰訊財經訊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不願具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銀行間市場周一完成了首批信用違約互換(CDS)合約交易。 知情人士稱,上海銀行與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達成了C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9月23日發布公告,發布《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同時,該協會發布了《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業務指引》、《信用
和訊網消息 9月23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修訂後的《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並新推出信用違約互換(CDS)、信用聯結票據(CLN)等產品指引,標誌著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業務指引》、《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
更多資訊歡迎關註 和訊網債券頻道
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又稱為信貸違約掉期,是進行場外交易的最主要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之一,也是目前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信用違約互換是一種能夠將參照資產的信用風險從信用保護的買方轉移給信用保護賣方的金融合約。在信用違約互換交易中,違約互換購買者定期向違約互換出售者支付一定費用(稱為信用違約互換點差),而當參照實體一旦出現信用類事件(主要指債券主體無法償付),違約互換購買者將有權利將債券以面值遞送給違約互換出售者,從而有效規避信用風險。違約互換的出售者向購買者所遭受的損失進行的這種賠付是一種或有償付,即當合約到期時,如果參照實體沒有發生任何信用事件,則信用保護的賣方無需向買方進行任何資金支付,合約終止。
交易商協會曾於2010年推出CRM規則,填補了中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空白。在這一規則下,推出了盯住單一標的債券的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及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兩個產品。但因此後中國信用債鮮有實質性違約的發生,該項產品漸被市場所淡忘。
CRMA與CRMW的差異則在於前者屬於合約類,只能限定於買賣雙方之間而無法轉讓;後者屬於憑證類,相當於標準化的合約,可以在銀行間市場進行交易。和國外主流的信用違約掉期(CDS)、指數CDS和擔保債務憑證(CDO)等產品相比,CRMW 只針對債項而不針對主體。
自2010年10月交易商協會發布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指引及相關配套文件後,截至2012年底,共有16家交易商達成了47筆CRMA交易,本金合計40.4億元,此後一直沒有達成新的CRMA交易。CRMW問世至今總計有7家機構創設了10只CRMW產品,本金合計15.4億元。